中国对日软件外包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Dc《中国软件开发离岸外包200-2010年市场预测与分析》报告表明,2005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获得了556%的高速增长,市场收入达到93亿美元。该机构预计,中国市场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将超过40%,赛迪顾向的预测则更为乐观:到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7028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84%,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2%,软件外包将成为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力量。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软件产品和服务市场,目前仅有1%的业务外包,潜力非常大。在这1%里边,中国已获得七成。DC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整体软件外包收入的601%来自于日本客户;其次才是欧美市场,为204%
以上是数字形式的事实和预测。而在现实生活中,支撑软件外包的众多从业人员并不一定能感受到软件业发展的大好前景和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例如笔者的大学同学中有人从事呼叫中心的工作,每天的工作都是接听客户的咨询电话、投诉电话也有人从事软件的汉化等简单的翻译工作,工作压力大,重复性大,创造性小,可发挥性小。因此我们产生了疑问,在上述对日外包领域中,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只能从事低端的价值低的工作?
为什么看似写字楼的白领做着蓝领的工作?
带着这样的一问,我们开始关注相关的文章,查找资料,力图寻找现象后的本质,了解其真实的原本的模样。
研究现状
在搜集到的资料中,专门关于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现状与发展的内容很少,对这一问愿的研究都包含在对中国软件产业、中国软件外包业务、中外软件产业发展对比等相关研究中,包含在更大的范围内。
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关系到我国软件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在考察对日软件外包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可行的对策时必须首先了解大环境,了解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以及研究中国软件产业这一课题的学者的观点和因此产生的争议
从目前关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研究来看,其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软件产业市场导向问题,即以内需为主,还是以出口导向为主:二是中国软件产业产品导向问题,即以应用软件为主,以软件服务为主,还是将核心软件研发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倾向于中国软件产业出口导向所持的理由主要有:我国的开发费用低,加之美国硅谷现有的润外中国留学人员在各个领城掌握高新核心技术在国内设立款件出口基地并在海外设立市场与设计基地,将海外留学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与国内人力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将是我国软件产业腾飞的突破口和出发点:我们可以以日本市场为切入点,进军海外的软件市场。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中国的软件业实际上同印度很不一样,中国有巨大的国民经济规模和国内市场,软件业不光对自身也对其他产业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单纯地模仿印度只会导致软件产业人均产值降低,市场不稳定,利润随竞争加剧而大副降低,很难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
在有关中国软件产业产品导向问题的讨论方面,一部分学者强调中国应以发展应用软件为主;还有一部分学者更注重中国在自主版权的核心软件技术的突破。前者认为,在定制软件和应用软件市场上中国企业具有比较优势,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和支持应用软件的发展心以取得更大的发展,相反的,强调核心软件技木研发的学者认为,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中国就谈不上有自主的软件产业,我们的整个信息产业也就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沙滩上。自主操作系统有助于加强我国的信息安全;关系到软件产业以致于整个信息产业的利润:关系到应用软件开发的主动权。国际上开放源代码的潮流给我们开发自主操作系统、系统钦件、甚至公共应用平台都提供了良好契机,强调应用软件和核心软件技术并举的学者认为,国内市场会越做越好,而印度和爱尔兰的成功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随着我国软件人才培养速度的加快,我们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面对国际市场,我们同样具有发展的优势。这些结论无疑是有说服力的。在上述两方面的争论中可见,对日软件外包属于出口,对日软件外包的产品属于应用软件和软件服务类本论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就以下问题点对对日软件外包进行了考察:对日软件外包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本选择中国作为接包国的原因分析;我国对日软件外包的现阶段发展的程度:通过“人力、资金、产品”三方面探讨对日软件外包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日软件外包发展今后的对策。对日软件外包的发展是我国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突破口,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
本次课程主体部分共四章,我们将分三个课时来进行讲解
第一章首先对软件外包的定义、流程和特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通过对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进行分析,考察对日软件外包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从宏观环境来分析:理论上,软件外包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业务,整合与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种管理模式。现实上,由于国际经济的萧条,以及r人才的缺乏,使得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软件产业结构战略调整,降低开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周期成为企业重要的追求目标,因此越米越多的国际大公司把软件产品或服务的某些环节外包出去。软件外包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市场大约为65%,而欧洲市场为0日本市场为10=。相对来说,北美和西欧的软件外包市场已经成熟,而日本的软件外包市场正在发展中。
从中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来看,2004年中国软件产业销售额为2781亿美元,仅为全球软件产业销售额的355%:款件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总额比2003年增加了487%,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也已经达到了1.7%软件产品出口额逐年增长,2004年达到了215亿元,但还不及软件产品销售总额的十分之一,所以可以说中国软件产业的增长更多地来自于国内市场的增长,走的还是以满足内需为主的发展路线,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较低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出口额还是软件产品出口企业的数量,对日的出口都居于首位,对欧美的出口额比较小,但正在逐渐增长。因此可以说对日软件外包是我国软件国际化的重要手段,是我国软件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之一。
第二章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在探讨了日本进行软件外包的发展历程、市场规模之后,具体分析了日本向中国软件企业发包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现实基础、人力、文化地缘三方面。
从日本进行软件外包的过程来看:在还没有发现中国这个颇具潜力的市场之前,日本IT企业的软件外包业务多放在远离本土的印度。日本IT企业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由于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且一直保持着长期而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因此很多问题都在不算长的时间内得以解决。更主要的是中国的软件公司能够快速地提高自己的技术力量、日语能力和对日本业务的理解,这使得双方的合作很快渡过磨合期而进入融洽状态。进入90年代后期,先期取得成功的日本r企业为对来中国投资仍犹疑不决的本国r企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于是更多的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向中国发包的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日本对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外包业务也在增加。
从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来看:在国际软件市场上,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产品与服务需求国,软件产品主要满足内需。基于日本经济不断回暖的预期,日本企业尤其是金融行业,已经开始释放大量r需求以替换旧的IT系统,这些需求绝非本士公司自身可以消化,必然会有相当部分的项目被外包。因此日本整体在I产业的投资不断增加的同时,又尽量压缩开发单价,这是促使日本软件开发企业在中国积极寻求软件开发外包业务的主要原因。就日本的软件行业来说,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也基本上被美国产品垄断,应用软件是主体。信息产业的大部分都是开发企业信息化所用的应用软件。从技术难度和软件纵向的产业链来说,是处于难度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范畴
根据2005年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简称JTA)、日本个人电脑软件协会(简称IPSA、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协会(简称JSA)共同实施的《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海外贸易以及外国人从业等实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利用外包所期待的效果上,6成多的企业都是考虑到国外人力资源成本较低这一因素,为了削减开发成本而向国外发包。通过对比薪金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的薪金水平不仅要低于日本,还低于印度等亚洲国家。中国在人力资源上具有优势。
另外,针对日本企业选择外包商的关注点的分析可知,85%以上的企业都认为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是选择外包时应该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对说明书、商洽内容等日语的理解能力会影响软件最终的质量,因此也同样重要。所以中国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优势也是日本选择中国接包的原因,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软件外包公司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文化方面中国更重视长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而不是一次生意的得失:在商业习惯方面更注重双方的合作而不倾向于在合同中规定细节;在地缘上,距日本更近:同时软件人才在日语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