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软件外包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们接着上节课继续讲解,

 

第三章较为系统的考察了我国对日软件外包的规模、发展阶段、特点、企业类型,认清了对日软件外包的发展现状,并据此剖析了对日软件外包的发展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利弊。

 

虽然在我国软件出口中对日出口达到了60%之多,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从日本软些进口总额来看却是微不足道的2004年日本全年软件进口的90.3%来自美国,只有47%是从中国进口的。从日本进口软件的种类来看,95%以上的基础软件和集成软件都是从美国进口的。而从中国进口的软件产品中,定制软件所占比重最大,接近出分之一的定制软件都是由中国软件企业提供的:同时,基础软件的进口也有所增加,已经超过了印度,仅次于美国。根据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协会的定义,定制牧件是指根据特定用户的要求而开发的特制软件,基础软件是指以数量不定的众多用户为对象而开发的软件,包括语言程序,程序库等,这两种软件都处于软件外包项目的低描外包加工,处于个产业链的低端。即承包商不参与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仅负责其中整个系统某些子模块的编程,或将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智�煊氓榨━毳扩`-191118\写真\修改完成\timg (9)_副本.jpg

Gartner公司的分析师永纲浩二的分析,中日外包会经历如下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日本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编码工作外包给中方;第二个阶段,日本企业将软件知识传授给中国供应商,中国供应商引进日方的管理经验,帮助软件开发;第三个阶段,日方加强方案管理,进行协调工作,中方已经了解日本用户的需求,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最后的目标,日本拥护完全将业务外包给中国供应商。中国企业目前大多数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软件外包的技术、管理流程和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壮大企业规模,提升外包能力和国际形象。

就对日软件外包的特点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客户集中在r和金融业的大型公司,外包合同的规摸效益和跨国合作经验决定了大型跨国公司有意愿并有条件对中国发包,日本企业一般都是向国内的企业如NECM等公司发包,由这些企业进行上层的设计工作,然后将底层的编码任务分包到海外,以降低成本。第二,业务多集中在中间客户的转包而不是来自于最终用户,这是因为日本大多数客户目前对中国软件外包的能力和质量保证还不太信任,需要日本的软件厂商从整体项目的框架和质量保证方面把关。而且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在国外的营销能力很差,一旦走出国门面对国际竞争时,就会发现自己的传统软肋。第三,项目类型多属于“贴牌生产”

 

以对日软件外包的基地之一大连为例,可以将作对日软件业务的企业分为三类。首先是日本大型软件企业在大连设立的分公司、子公司,除了中国最大的对日外包公司BM之外,还包括如日立、CSK等其他16家世界500强企业,第二类是国内大型软件企业,他们大都以对日业务为主,通过外包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一批具备成熟的外包业务经验的软件企业,其中包括中国最大的软件出口企业大连华信电脑技术有限公司,以及通过了CMMS认证的企业大连海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东软集团大连分公司等。对接内地市场方面,继中国最大的两家软件企业东软和中软在大连软件园设立了对日软件出口中心之后,2005年又有家国内知名软件上市公司杭州信雅达公司加入大连对日秋件出口的行列,而且包括用友、浪潮等众多内地知名软件金业也正在积极寻求合作,在大连软件园设应立对日出口基地,第三类则是通过各种化机制产生的中小型队日软件企业它们大都是归国留学人员创立的高新企业,据有自已的项目,定位性较强过以上对对日软件外包的规模、发展阶段、特点企业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发展对日软件外包,企业可以提升软件生产管理的水平,完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规范软件开发的运作机制,进而形成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可以更好的了解国际需求,而高质量的客户需求,才能拉动软件产品水平的提高,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培养国际型人才,扩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拓展软件企业的盈利模式。管理、人才队伍、国际市场需求都是软件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软件外包最终将拉动我国软件产业基础的全面升级,日本外包业务能获得利润,为业成长积属资金,有效地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因为软件外包是一个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对日软件外包,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我国国内企业当前的力与印度、爱尔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只能选择承接日本的软件外包业务并且发展日本外包业务能够支持软件企业的快速成长,我国软件企业可以通过日本市场,来逐渐提高企业的市场渠道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智�煊氓榨━毳扩`-191118\写真\timg (10).jpg合作能力提高知名度,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智�煊氓榨━毳扩`-191118\写真\修改完成\timg (8)_副本.jpg

毫无疑问,软件外包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发展软件产业带来了历史的机遇。重视机遇,把握良机,扬长避短可以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但是,软件外包不是灵丹妙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技术能力,也不是推动国内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惟一手段,片面强调发展国内软件外包服务的重要性,不利于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软件外包的内容看,中国软件外包公司目前只能从价值链的低端即编码和单元测试开始切入,由此可见,凡是被外包出去的,都是软件系统非核心的内容.以软件服务出口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在软件外包业务中承担着大量低端,低附加价值的编码和检测等工作,而高端的、高附加价值的需求分析与设计工作往由发达国家软件人员自己完成。从长期来看,这种软件业发展模式由于没有形成自主版权的和品牌的产品,也未能从软件边际成本为零所产生的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中得到任何利益,所以对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产业技术积累和产业成长不利,同时,通常对本国在经济、科技、军事领域综合国力的提高没有直接的积极影响。

 

日本经济走出泥潭,日本的信息产业继续以56%的速度增长,众多传统产业的公司通过信息化来改造企业,从而投资在信息建设方面的开支继续增加会促进对日软件外包的发展:先行登陆的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部分日本软件公司已经与中国公司有过长期合作,会把更多的软件外包给中国。中国公司通过技术的提升,外包经验的增加,越来越具有承接高技术含量规模更大的工程的能力另外,中国政府逐步解除对于民营软件公司的各种限制同时认真落实各项鼓励软件出口的政策法规。在上述积极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对日软件外包会进一步发展。

 

同样在对日软件外包过程中也存在着消极因素,会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日本对信息化的投入或出现周期性的减少,或由于经济整体拖累而露求降低,都会使信息服务性的产业雷求降低,另外,如果中国西部或更多的软件公司加入对日软件外包的竞争中,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潭,从长期来看,会对这个行业造成损害。而且,中国政府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在鼓励或支持软件出口方面,如加强税收,鼓励不适宜的技术提升政出台等,地方保护主义从地方经济出发,对本地的软件出口企业进行补贴,而使价格战升级,引起行业发展不利

 

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国对日软件外包的问题,从“人力、资金、产品”总结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的对策,

 

首先人力资源方面,我国软件人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从业人员增加,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m类人才的供给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求:;同时,人才结构不合理,呈现出一种“橄榄型”,严重缺乏软件高端和低端的人才,个别地区个别专业人才短缺,第二,人员不稳定,跳槽率高目前最合适我国外包企业的人才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即软件开发人员项目经理管理能力与技术具备的高级入才。由于语言或文化的障碍,金字塔底层不容易向中高层流动,导致了对日软件公司的入员流动性较高。最后,软件人才日益成长,但软件公司数量多规模小。2004年底,经认定的企业为10607,从业人员约为72万人,员工人数少于100人的企业占90%,很多的软件企业大多停留在小作坊的模式中。

 

其次资金方面,我国的软件企业一般都为中小民营企业,软件企业本身财力不够,上市的公司风毛解角,到银行融资也很困难。而且我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体系,国内的金融企业和金融工具基本上都是为大企业设置的,产品单调,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致使国内的软件企业得不到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因此,融资渠道不畅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再次产品方面,主要存在沟通、质量和信赖的问题。外包不完全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它包括了对客户业务的理解,一种文化的融合,一种关系的建立,一种与客户共同发展的信念。通过中日的文化特点对比可知,在管理文化上双方既有东方管理艺术相一致的地方,但在领导艺术和风格、人员的选拔、培养、激励和任用方面、程序的决策过程的制定、对问题的处理、文档处理方面、公司治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由此引发的冲奥是不可速免的及时、合理、低成本的处理这些冲,充分进行管理沟道,是每个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商必须解决的问题。很多软件工程师承担国际项目缺乏应有的语言沟能力,对最基本的工作不够细心,这样的行为往往会抵消我们的成本优势

 

软件公司技术力量弱,开发和质量管理流程不规范,质量控制不过关,是中国软件公司的通病。根据对全国10处软件产业集中地域进行的调查,2004年年末,取得CMM标准的企业已经达到了204家。在全国范围内达到cMM2级以上的企业共有237,占全世界同水平软件企业的10%,可以说我国在达成数量上是可观的。但是达到CMMS的仅有17家。中国缺乏高级的系统设计师和优秀的软件企业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程序员,做简单的编码工作,尽管相当一部分人是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在需求分析和基本设计方面,中国的水平一般,许多高级的系统设计和管理人员都来自海外

 

从日本企业的软件外包的利用方式来看,31%是直接向外国公司发包,而经过国内企业发包的企业占46%其余的公司在发包时上述两种方式都存在。从增长幅度来看,更多的企业选择经由国内的大软件企业的形式向海外发包。其原因之一是,日本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要高于对国外公司的信任程度。另一个原因是在日本直接接包的中国企业仍然比较少

 

针对日软件外包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

 

人才培育方面,改革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包括国家正规教育、社会和企业办学的多层次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对社会和企业办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积极扩大国内软件高级人才与国际软件市场的联系和交流,尤其应重视对软件人才的语言培训,重视帮助员工成长,将股权,培训项目或其它激励机制等引入对人才的管理,用好和留住现有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

 

企业规模方面,要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规模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手段,尽快培养一批产品附加价值高、市场分额大、核心竟争力强、有研究开发能力的优势企业,通过它们带动整个软件产业链的发展,我国软件企业应借鉴印度软件企业的经验,积极与中国的跨国公司合作形成软件外包链,与其建立上下游合作关系,参加跨国公司供应商选拔,打通自身承接软件外包的渠道政能文持方面,首先改善融资环境,促进投资的多元化降软件公司上市的门槛:银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为软件公司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吸引外资的注入,既要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又要积极参与外国的风险资金等。其次,对软件出口进行指导与支持

 

文化沟通方面,在各个层级之间都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建立紧急事件与日常工作的问题解决机制,建立程序员、系统工程师、项目经理、高层经理的四层对等的质量解决机制,以便及时解决问题:着眼于长期发展,重视长期的连续交易,建立合作关系和信任

 

产品营销方面,在日本设立分公司,使公司的组织更加贴近客户,增加跨国财务的灵活性,提升公司的国际形象,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外包开发与服务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团软件企业来说,应该先与进入中国的日本公司合作,做面向它们国内分公司的外包定制工作;或通过建设软件出口开发基地等,充分展开国内的营销,实现软件外包的本地化

 

从价值链的方面来考虑,中国的企业是否能站在价值链的上游,其实主要在于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中国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和提升自己的外包价值链,技术从低端到高端,将简单的成本优势转化为成本和技术优势。在产品,代工和服务构成的“软件业的微笑曲线”上,产品研发、自主创新是价值链的源头,因此我国软件产业要想融入全球软件生态链,必须加快从消化吸收走向自主创新的进程,把握国际软件产业发展整体趋势,发挥比较优势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智�煊氓榨━毳扩`-191118\写真\timg (10).jpg

四、结论

 

通过上述四章的分析,笔者认为:软件外包不仅被当成软件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淘金地,也被人们看做是中国软件业追赶世界的好机会,软件产业是国际化产业,因为其技术具有开放性,技术更新具有及时性,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化,软件外包就是我国软件产业开展国际化的一种方式,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对日软件外包在我国软件外包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软件企业向我国发包,主要是利用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同时由于地绿文化等原因更多的偏向把外包交给中国。而我国软件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通过承接软件外包项目得到了发展资金,积累了项目经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对日软件外包是我国软件企业壮大自身力量的有效途径,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同时加速我国软件业的国际化。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承接的对日软件外包项目还处于产业发展的中下游,附加价值低,多数还属于“代工”模式。所以从长期来看,,片面强调发展国内软件外包服务的重要性,不利于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可过分依赖于对日软件外包。

 

鉴于在对日软件项目中的得失,笔者从“人力、资金、产品”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软件企业在对日软件外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单总结来说是人才结构失衡、资金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吸取了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经验后,提出以下对策:我国应该集中培养面向需求的人才,软件企业应该扩大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展融资渠道;通过沟通了解双方的文化和商业习惯,精诚合作;建立驻日机构,展开与国内的日本跨国公司合作,进行营销提高自身技术含量,实现在断业价值链中的升级

 

中国软件产业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角色不可以简简单单的以“蓝领”来概括,重要的是找到弱点,总结经验,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面对机遇和挑战,在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上层楼,更不可以单纯模仿印度等其他国家的案例,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技术含量,树立品牌,走自主创新之路

 

由于我呢才疏学浅,文中难免有很多疏漏和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老师不吝赐教,批评指正